福師《學前兒童行為觀察》作業(yè)二
試卷總分:100 得分:100
一、單選題 (共 10 道試題,共 30 分)
1.()是指依據一定的標準選取被觀察對象的某些心理活動和行為表現,對其進行觀察記錄、或者選擇在特定時間內的行為進行觀察記錄的一種方法。
A.敘述觀察
B.取樣觀察
C.參與觀察
D.評定觀察
2.在教育測量中,()是指“測驗內容對所要測量的內容的代表性程度”。
A.內容效度
B.描述型效度
C.解釋型效度
D.效度
3.()結構比較松散,所以被稱作為無結構型觀察。
A.非正式觀察
B.間接觀察
C.參與觀察
D.非參與觀察
4.( )是運用文字按照時間發(fā)展的順序連續(xù)進行記錄的方法。
A.等級評定法
B.軼事記錄法
C.連續(xù)記錄法
D..行為檢核法
5.研究者 托馬斯和奇斯曾研究過幼兒的氣質,將其分為()個維度。
A.七
B.六
C.八
D.九
6.()是指在觀察過程中,觀察者詳細記錄學前兒童連續(xù)、完整的心理活動事件和行為表現的一種觀察方法。
A.敘述觀察
B.取樣觀察
C.參與觀察
D.評定觀察
7.( )是指觀察者在一段時間內持續(xù)不斷地、盡可能地記錄被觀察對象所有的行為動作表現。
A.事件取樣法
B.實況詳錄法
C.軼事記錄法
D.時間取樣法
8.運用時間取樣法的典型研究是()20世紀20年代中期進行的一項關于學前兒童在游戲中的社會參與程度研究。
A.斯金納
B.帕頓
C.班杜拉
D.華生
9.早期嬰兒傳記作者德國的普萊爾,于1881年發(fā)表了具有很大影響力的著作()。
A.《兒童心智的發(fā)展》
B.《兒童的心理》
C.《一個父親的日記》
D.《一個嬰兒的傳略》
10.()是指觀察者在對學前兒童觀察的基礎上,對其行為或者事件做出判斷的一種方法。
A.敘述觀察
B.取樣觀察
C.參與觀察
D.評定觀察
二、多選題 (共 10 道試題,共 40 分)
11.兒童行為的特點包括( )。
A.連續(xù)性
B.整體性
C.程序性
D.局部性
12.描述方法包括( )等。
A.事件記錄法
B.實況詳錄法
C.軼事記錄法
D.日記法
13.行為產生的三種途徑包括()等。
A.反應-刺激
B.刺激-反應
C.刺激-有機體的意識-行為反應
D.內在動機-行為反應
14.學前兒童行為觀察的具體實施時需要注意的問題包括()等。
A.嚴格而靈活地執(zhí)行觀察計劃
B.客觀記錄
C.整理和分析
D.呈現觀察結果
15.等級評定法的優(yōu)點包括()等。
A.操作簡單
B.適用范圍較廣泛
C.比較客觀
D.呈現行為的因果關系
16.實況詳錄法和軼事記錄法的區(qū)別包括()等。
A.軼事記錄法是以事件為單位,而實況詳錄法沒有要求
B.在對事件的描述上,軼事記錄法比實況詳錄法簡明扼要
C.軼事記錄法在記錄過程中需要選擇關鍵事件,對關鍵事件詳細描述,而對無關細節(jié)簡要帶過
D.在對事件的描述上,實況詳錄法比軼事記錄法簡明扼要
17.一般觀察的特點包括( )。
A.無目的
B.無計劃
C.無記錄
D.無控制
18.事件取樣觀察法的優(yōu)點包括()等。
A.適合于研究頻率發(fā)生很低的行為
B.觀察的結果比較全面
C.可以分析行為的因果關系
D.觀察對象廣
19.實況詳錄法的特點包括( )等。
A.描述性
B.敘述性
C.封閉性
D.開放性
20.在行為觀察中,所談的行為是外顯的行為,是指能被直接觀察、描述、記錄或測量的外在行為,包括()等。
A.表情
B.動機
C.動作
D.語言
三、判斷題 (共 10 道試題,共 30 分)
21.連續(xù)記錄法只運用紙筆的記錄方法。
22.情境是在特定的場所中產生,具有物理和社會心理的特性。
23.認知發(fā)展理論認為教育可以超越兒童的發(fā)展階段和現有的認知結構水平。
24.日記法的缺點:限制觀察者的人選,且容易發(fā)生高估現象。
25.在實況詳錄法進行的過程中,觀察者忠實地按照時間順序來進行記錄,以此進行主觀的記錄。
26.一般來說,時間取樣法是封閉性的,而非開放性的。
27.行為檢核法之所以被經常運用,是因為它的實用性。
28.時間取樣法和事件取樣法兩者沒有共同之處。
29.描述型效度只適用于觀察質的研究中。
30.樣本描述法在運用時需要注意的方法和實況詳錄法完全相同。
奧鵬,國開,廣開,電大在線,各省平臺,新疆一體化等平臺學習
詳情請咨詢QQ : 3230981406或微信:aopopenfd77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