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財《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B》綜合作業(yè)
共40道題 總分:100分
一、單選題(共15題,30分)
1.所謂原始積累只不過是( )分離的歷史過程。
A、資本家和工人
B、生產者和生產資料
C、勞動者和勞動資料
D、商品經營者和產品生產者
2.理解人類社會發(fā)展的鑰匙是( )。
A、階級斗爭史
B、科技發(fā)展史
C、思想發(fā)展史
D、勞動發(fā)展史
3.狹義的社會革命主要是指( )。
A、人與自然的關系的重大變革
B、人與人的社會關系的重大變革
C、社會形態(tài)的變更
D、社會生產關系的變革
4.形成商品價值量的勞動,是以( )為尺度。
A、簡單勞動
B、復雜勞動
C、個人勞動
D、社會勞動
5.馬克思主義產生的社會根源是( )。
A、資本主義經濟危機
B、資本主義生產方式
C、工業(yè)革命
D、科技革命
6.“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亂,是以身安 而國可保也。”體現(xiàn)的是( )。
A、辯證思維能力
B、底線思維能力
C、歷史思維能力
D、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
7.我們黨的生命線和根本工作路線是( )。
A、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B、群眾路線
C、黨的基本路線
D、一切從實際出發(fā)
8.絕對剩余價值生產和相對剩余價值生產都是依靠( )。
A、延長工作日獲得的
B、提高勞動生產率獲得的
C、減少工人的必要勞動時間獲得的
D、延長工人的剩余勞動時間獲得的
9.一切勞動產品所共有的屬性是( )。
A、價值
B、交換價值
C、使用價值
D、經濟價值
10.下列不屬于經濟全球化發(fā)展帶來的必然產物的是( )。
A、金融危機
B、一定程度的經濟風險
C、發(fā)展中國家環(huán)境污染惡化
D、發(fā)達國家和發(fā)展中國家發(fā)展不平衡
11.科學社會主義的核心內容是( )。
A、無產階級專政和社會主義民主
B、國家政權
C、無產階級專政
D、唯物史觀
12.真理的絕對性和相對性根源于( )。
A、人認識世界的能力的無限性與有限性
B、真理的內容與形式的對立統(tǒng)一
C、真理的主觀與客觀相符合的本性
D、檢驗真理標準的確定性和不確定性
13.社會形態(tài)更替歸根到底是社會基本矛盾運動的結果,其中具有最終決定意義的是( )。
A、生產關系的變更
B、生產力的發(fā)展
C、社會革命的爆發(fā)
D、科學技術的進步
14.人的“物的依賴性”是指( )。
A、資本主義社會以前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
B、資本主義社會之中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
C、社會主義社會之中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
D、共產主義社會之中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
15.馬克思主義追求的根本價值目標是( )。
A、實現(xiàn)社會單一的公有制
B、按需分配
C、實現(xiàn)每一個人的自由而全面發(fā)展
D、勞動生產率的極大提高
二、多選題(共20題,60分)
1.經濟全球化的消極影響表現(xiàn)在( )。
A、發(fā)達國家與發(fā)展中國家之間的差距擴大
B、忽視社會進步,環(huán)境惡化
C、國家內部和國際社會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治理危機
D、爆發(fā)全球性經濟危機的風險不斷增大
2.正確把握科學社會主義一般原則,應該( )。
A、必須始終堅持科學社會主義一般原則
B、要善于把科學社會主義一般原則與本國實際相結合
C、在不斷總結新鮮經驗中進一步豐富和發(fā)展科學社會主義一般原則
D、必須照搬先進的模式
3.隨著生產力的發(fā)展和工人階級的不斷壯大,資本家采取一些緩和勞資關系的激勵制度,促使工人自覺地服從資本家的意志。這些制度主要有( )。
A、社會福利制度
B、職工參與決策
C、終身雇傭
D、職工持股
4.價值規(guī)律在對經濟活動進行自發(fā)調節(jié)時,產生的消極后果有( )。
A、導致社會資源浪費
B、阻礙技術的進步
C、導致兩極分化
D、阻礙社會生產力的發(fā)展
5.共產主義遠大理想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的關系有( )。
A、最終理想與階段性理想
B、最高綱領與最低綱領
C、全人類理想與全體中國人民理想
D、可能性與現(xiàn)實性
6.根據(jù)不同的層次,社會意識分為( )。
A、個體意識
B、群體意識
C、社會心理
D、社會意識形式
7.生產力的狀況是指( )。
A、生產力的水平
B、生產力的性質
C、生產力的發(fā)展要求
D、生產力的結構
8.馬克思主義的革命性,集中表現(xiàn)為它的( )。
A、徹底的批判精神
B、鮮明的無產階級立場
C、突出的實踐精神
D、堅定的人民立場
9.“時勢造英雄”和“英雄造時勢”的關系包括( )。
A、兩種根本對立的觀點
B、兩種互相補充的觀點
C、前者是歷史唯物主義,后者是歷史唯心主義
D、前者是科學歷史觀,后者是唯心史觀
10.人類社會的物質性主要表現(xiàn)在( )。
A、人類社會是物質世界的組成部分
B、人類獲取生活資料的活動是物質性的活動
C、人類社會發(fā)展進程完全取決于社會歷史規(guī)律
D、人類社會存在和發(fā)展的基礎是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
11.以下觀點屬于客觀唯心主義的有( )。
A、物是觀念的集合
B、理在事先,理主動靜
C、事物是理念的摹本和影子
D、吾心即宇宙
12.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之后,資本主義國家經濟發(fā)展“失調”主要表現(xiàn)有( )。
A、經濟發(fā)展停滯
B、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發(fā)展失衡
C、福利風險增加
D、債務負擔沉重
13.價值的基本特性有( )。
A、社會歷史性
B、主體性
C、客觀性
D、多維性
14.空想社會主義的歷史功績有( )。
A、對資本主義的弊病進行了深刻的揭露和猛烈的抨擊
B、揭示了資本主義滅亡、社會主義勝利的客觀規(guī)律
C、對未來社會做出了天才的設想
D、找到了變革社會的革命力量
15.屬于主觀真理標準論的有( )。
A、權威標準
B、“良知”標準
C、效用標準
D、實踐標準
16.資本主義國家的對內職能主要有( )。
A、維護國家安全和利益
B、進行國際交往
C、實行政治統(tǒng)治
D、進行社會公共管理
17.深化對馬克思勞動價值論認識的意義有( )。
A、深化對創(chuàng)造價值的勞動的認識,對生產性勞動作出新的界定
B、深化對科技人員、經營管理人員在社會生產和價值創(chuàng)造中所起作用的認識
C、深化對科技、知識、信息等新的生產要素在財富和價值創(chuàng)造中作用的認識
D、深化對價值創(chuàng)造與價值分配關系的認識
18.把資本進一步區(qū)分為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的意義在于( )。
A、進一步揭示了剩余價值的源泉
B、為確定資本家對雇傭勞動者的剝削程度提供了科學依據(jù)
C、表明了資本與雇傭勞動之間的剝削與被剝削的關系
D、揭示了資本主義生產過程是是勞動過程和價值增殖過程的統(tǒng)一
19.下列觀點中正確反映了運動與靜止關系的有( )。
A、道之大出于天,天不變,道亦不變
B、動中有靜,靜中有動
C、人一次也不能踏進同一條河流
D、人不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
20.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發(fā)展中的作用表現(xiàn)在( )。
A、事物存在和發(fā)展的前提
B、規(guī)定著事物轉化的可能和發(fā)展的趨勢
C、矛盾雙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發(fā)展
D、一種矛盾統(tǒng)一體向另一種矛盾統(tǒng)一體過渡的決定力量
三、判斷題(共5題,10分)
1.認識是多元的,但真理是一元的。( )
A、對
B、錯
2.國家資本主義的產生,是壟斷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在自身范圍內的部分質變,標志著資本主義發(fā)展進入了新的階段。( )
A、對
B、錯
3.從人類社會歷史發(fā)展進程來看,人從來就有“自私意識”。( )
A、對
B、錯
4.一切商品只要轉化成貨幣,商品使用價值和價值的矛盾就能得到解決,從而使商品的價值得到實現(xiàn)。( )
A、對
B、錯
5.實踐標準的不確定性是指實踐作為檢驗真理標準的條件性。( )
A、對
B、錯
東財《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B》綜合作業(yè)
共40道題 總分:100分
一、單選題(共15題,30分)
1.理解人類社會發(fā)展的鑰匙是( )。
A、階級斗爭史
B、科技發(fā)展史
C、思想發(fā)展史
D、勞動發(fā)展史
2.形成商品價值量的勞動,是以( )為尺度。
A、簡單勞動
B、復雜勞動
C、個人勞動
D、社會勞動
3.唯心主義認識論和唯物主義認識論的爭論焦點在于( )。
A、是否堅持辯證法
B、是否堅持實踐觀點
C、是否堅持反映論立場
D、是否堅持能動的反映
4.2005年英國廣播公司評選“最偉大的哲學家”是( )。
A、休謨
B、康德
C、柏拉圖
D、馬克思
5.毛澤東同志指出的“馬克思主義的最本質的東西,馬克思主義的活的靈魂”是( )。
A、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B、實事求是的方法
C、“兩點論”和“重點論”相結合
D、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6.決定實踐能夠作為檢驗真理的標準的特點是( )。
A、社會歷史性
B、自覺能動性
C、直接現(xiàn)實性
D、合規(guī)律性
7.在以私有制為基礎的商品經濟中,商品生產者的勞動具有兩重性,其決定因素是( )。
A、社會分工和生產資料私有制
B、使用價值和價值
C、具體勞動和抽象勞動
D、生產過程和價值增殖過程
8.商品的價值量與生產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成( )比,與勞動生產率成( )比。
A、正,正
B、正,反
C、反,反
D、反,正
9.空想社會主義的開山之作是( )。
A、《太陽城》
B、《烏托邦》
C、《自然法典》
D、《論法制和法律的原則》
10.壟斷利潤主要是通過壟斷組織制定的( )來實現(xiàn)的。
A、壟斷制度
B、壟斷價格
C、壟斷政策
D、壟斷資本
11.“感覺到的東西,我們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東西才更深刻的感知它?!边@句話說明了( )。
A、感性認識比理性認識重要
B、理性認識比感性認識重要
C、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的重要性
D、理性認識對感性認識的依賴性
12.人的“物的依賴性”是指( )。
A、資本主義社會以前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
B、資本主義社會之中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
C、社會主義社會之中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
D、共產主義社會之中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
13.資本的直接表現(xiàn)形態(tài)是商品生產物的要素,但其實質是一種( )。
A、生產力
B、生產關系
C、生產方式
D、所有制關系
14.馬克思主義首要的和基本的觀點是( )。
A、人民的觀點
B、實踐觀點
C、物質的觀點
D、辯證的觀點
15.馬克思主義追求的根本價值目標是( )。
A、實現(xiàn)社會單一的公有制
B、按需分配
C、實現(xiàn)每一個人的自由而全面發(fā)展
D、勞動生產率的極大提高
二、多選題(共20題,60分)
1.關于生產商品的勞動的二重性,下列說法正確的有( )。
A、具體勞動是指人的腦力和體力的消耗
B、具體勞動和抽象勞動是同一勞動的兩種規(guī)定
C、具體勞動創(chuàng)造商品的使用價值
D、抽象勞動形成商品的價值
2.經濟全球化的消極影響表現(xiàn)在( )。
A、發(fā)達國家與發(fā)展中國家之間的差距擴大
B、忽視社會進步,環(huán)境惡化
C、國家內部和國際社會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治理危機
D、爆發(fā)全球性經濟危機的風險不斷增大
3.正確把握科學社會主義一般原則,應該( )。
A、必須始終堅持科學社會主義一般原則
B、要善于把科學社會主義一般原則與本國實際相結合
C、在不斷總結新鮮經驗中進一步豐富和發(fā)展科學社會主義一般原則
D、必須照搬先進的模式
4.馬克思主義創(chuàng)立的直接理論來源有( )。
A、德國古典哲學
B、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
C、19世紀三大科學發(fā)現(xiàn)
D、英法兩國的空想社會主義
5.實踐的基本特征有( )。
A、直接現(xiàn)實性
B、主觀創(chuàng)造性
C、自覺能動性
D、社會歷史性
6.社會形態(tài)包括( )。
A、經濟形態(tài)
B、政治形態(tài)
C、觀念形態(tài)
D、意識形態(tài)
7.共產主義遠大理想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的關系有( )。
A、最終理想與階段性理想
B、最高綱領與最低綱領
C、全人類理想與全體中國人民理想
D、可能性與現(xiàn)實性
8.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的區(qū)別有( )。
A、感性認識是認識的低級階段,理性認識是認識的高級階段
B、感性認識依賴于感覺器官,理性認識借助抽象思維
C、感性認識是“生動的直觀”;理性認識是“抽象的思維”
D、感性認識是錯誤的,理性認識是正確的
9.馬克思主義的三個基本組成有( )。
A、馬克思主義哲學
B、馬克思主義政治學
C、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
D、科學社會主義
10.“時勢造英雄”和“英雄造時勢”的關系包括( )。
A、兩種根本對立的觀點
B、兩種互相補充的觀點
C、前者是歷史唯物主義,后者是歷史唯心主義
D、前者是科學歷史觀,后者是唯心史觀
11.資本主義經濟制度作為一種剝削制度,它的基礎有( )。
A、資本主義私有制
B、資本主義經濟危機
C、雇傭勞動
D、社會化大生產
12.下列觀點體現(xiàn)矛盾觀的有( )。
A、物生有兩,相反相成
B、和實生物,同則不繼
C、一分為二,合二為一
D、和而不同,執(zhí)兩用中
13.下列做法符合唯物辯證法條件論的有( )。
A、揠苗助長
B、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C、事在人為
D、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14.屬于唯物主義認識論的有( )。
A、亞里士多德的蠟塊說
B、柏拉圖的“認識即回憶”
C、洛克的白板說
D、康德的先天綜合判斷
15.空想社會主義的歷史功績有( )。
A、對資本主義的弊病進行了深刻的揭露和猛烈的抨擊
B、揭示了資本主義滅亡、社會主義勝利的客觀規(guī)律
C、對未來社會做出了天才的設想
D、找到了變革社會的革命力量
16.二戰(zhàn)以來,從事國際經濟協(xié)調、維護國際經濟秩序的國際性協(xié)調組織主要有( )。
A、國際貨幣基金組織
B、世界銀行
C、世界貿易組織
D、聯(lián)合國
17.作為社會歷史發(fā)展過程中基礎的物質生產存在著雙重關系,體現(xiàn)為( )。
A、生產力中的人與自然的關系
B、生產關系中的人與人的關系
C、社會實踐中的人與人的關系
D、物質生產中的人與自然的關系
18.以下關于經濟體制的理解,正確的有( )。
A、經濟體制是生產關系的具體實現(xiàn)形式
B、與經濟基礎相比較,經濟體制與生產力的關系更為直接、更為具體
C、在實踐中,經濟體制總是與社會的基本經濟制度結合在一起
D、經濟體制的選擇是否恰當,對生產力發(fā)展起到根本的決定性作用。
19.物質對意識的決定作用表現(xiàn)在( )。
A、意識是自然界長期發(fā)展的產物
B、意識是社會歷史發(fā)展的產物
C、意識是人腦的機能和屬性
D、意識是客觀世界的主觀映像
20.“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蘊含的哲學原理有( )。
A、量變是質變的必要準備
B、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
C、質變決定量變
D、量變和質變相互滲透
三、判斷題(共5題,10分)
1.反映和創(chuàng)造是人類認識的兩種不同的本質。( )
A、對
B、錯
2.階級斗爭是社會基本矛盾在階級社會中的表現(xiàn),是階級社會發(fā)展的根本動力。( )
A、對
B、錯
3.私有制商品經濟條件下商品世界的拜物教性質的產生具有必然性。( )
A、對
B、錯
4.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矛盾運動規(guī)律的原理在人類思想史上徹底否定了以“道德說教”作為評判歷史功過是非的思想體系。( )
A、對
B、錯
5.和諧意味著矛盾雙方的絕對同一。( )
A、對
B、錯
東財《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B》綜合作業(yè)
共40道題 總分:100分
一、單選題(共15題,30分)
1.理解人類社會發(fā)展的鑰匙是( )。
A、階級斗爭史
B、科技發(fā)展史
C、思想發(fā)展史
D、勞動發(fā)展史
2.形成商品價值量的勞動,是以( )為尺度。
A、簡單勞動
B、復雜勞動
C、個人勞動
D、社會勞動
3.唯心主義認識論和唯物主義認識論的爭論焦點在于( )。
A、是否堅持辯證法
B、是否堅持實踐觀點
C、是否堅持反映論立場
D、是否堅持能動的反映
4.2005年英國廣播公司評選“最偉大的哲學家”是( )。
A、休謨
B、康德
C、柏拉圖
D、馬克思
5.毛澤東同志指出的“馬克思主義的最本質的東西,馬克思主義的活的靈魂”是( )。
A、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B、實事求是的方法
C、“兩點論”和“重點論”相結合
D、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6.決定實踐能夠作為檢驗真理的標準的特點是( )。
A、社會歷史性
B、自覺能動性
C、直接現(xiàn)實性
D、合規(guī)律性
7.在以私有制為基礎的商品經濟中,商品生產者的勞動具有兩重性,其決定因素是( )。
A、社會分工和生產資料私有制
B、使用價值和價值
C、具體勞動和抽象勞動
D、生產過程和價值增殖過程
8.商品的價值量與生產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成( )比,與勞動生產率成( )比。
A、正,正
B、正,反
C、反,反
D、反,正
9.空想社會主義的開山之作是( )。
A、《太陽城》
B、《烏托邦》
C、《自然法典》
D、《論法制和法律的原則》
10.壟斷利潤主要是通過壟斷組織制定的( )來實現(xiàn)的。
A、壟斷制度
B、壟斷價格
C、壟斷政策
D、壟斷資本
11.“感覺到的東西,我們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東西才更深刻的感知它?!边@句話說明了( )。
A、感性認識比理性認識重要
B、理性認識比感性認識重要
C、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的重要性
D、理性認識對感性認識的依賴性
12.人的“物的依賴性”是指( )。
A、資本主義社會以前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
B、資本主義社會之中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
C、社會主義社會之中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
D、共產主義社會之中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
13.資本的直接表現(xiàn)形態(tài)是商品生產物的要素,但其實質是一種( )。
A、生產力
B、生產關系
C、生產方式
D、所有制關系
14.馬克思主義首要的和基本的觀點是( )。
A、人民的觀點
B、實踐觀點
C、物質的觀點
D、辯證的觀點
15.馬克思主義追求的根本價值目標是( )。
A、實現(xiàn)社會單一的公有制
B、按需分配
C、實現(xiàn)每一個人的自由而全面發(fā)展
D、勞動生產率的極大提高
二、多選題(共20題,60分)
1.關于生產商品的勞動的二重性,下列說法正確的有( )。
A、具體勞動是指人的腦力和體力的消耗
B、具體勞動和抽象勞動是同一勞動的兩種規(guī)定
C、具體勞動創(chuàng)造商品的使用價值
D、抽象勞動形成商品的價值
2.經濟全球化的消極影響表現(xiàn)在( )。
A、發(fā)達國家與發(fā)展中國家之間的差距擴大
B、忽視社會進步,環(huán)境惡化
C、國家內部和國際社會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治理危機
D、爆發(fā)全球性經濟危機的風險不斷增大
3.正確把握科學社會主義一般原則,應該( )。
A、必須始終堅持科學社會主義一般原則
B、要善于把科學社會主義一般原則與本國實際相結合
C、在不斷總結新鮮經驗中進一步豐富和發(fā)展科學社會主義一般原則
D、必須照搬先進的模式
4.馬克思主義創(chuàng)立的直接理論來源有( )。
A、德國古典哲學
B、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
C、19世紀三大科學發(fā)現(xiàn)
D、英法兩國的空想社會主義
5.實踐的基本特征有( )。
A、直接現(xiàn)實性
B、主觀創(chuàng)造性
C、自覺能動性
D、社會歷史性
6.社會形態(tài)包括( )。
A、經濟形態(tài)
B、政治形態(tài)
C、觀念形態(tài)
D、意識形態(tài)
7.共產主義遠大理想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的關系有( )。
A、最終理想與階段性理想
B、最高綱領與最低綱領
C、全人類理想與全體中國人民理想
D、可能性與現(xiàn)實性
8.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的區(qū)別有( )。
A、感性認識是認識的低級階段,理性認識是認識的高級階段
B、感性認識依賴于感覺器官,理性認識借助抽象思維
C、感性認識是“生動的直觀”;理性認識是“抽象的思維”
D、感性認識是錯誤的,理性認識是正確的
9.馬克思主義的三個基本組成有( )。
A、馬克思主義哲學
B、馬克思主義政治學
C、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
D、科學社會主義
10.“時勢造英雄”和“英雄造時勢”的關系包括( )。
A、兩種根本對立的觀點
B、兩種互相補充的觀點
C、前者是歷史唯物主義,后者是歷史唯心主義
D、前者是科學歷史觀,后者是唯心史觀
11.資本主義經濟制度作為一種剝削制度,它的基礎有( )。
A、資本主義私有制
B、資本主義經濟危機
C、雇傭勞動
D、社會化大生產
12.下列觀點體現(xiàn)矛盾觀的有( )。
A、物生有兩,相反相成
B、和實生物,同則不繼
C、一分為二,合二為一
D、和而不同,執(zhí)兩用中
13.下列做法符合唯物辯證法條件論的有( )。
A、揠苗助長
B、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C、事在人為
D、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14.屬于唯物主義認識論的有( )。
A、亞里士多德的蠟塊說
B、柏拉圖的“認識即回憶”
C、洛克的白板說
D、康德的先天綜合判斷
15.空想社會主義的歷史功績有( )。
A、對資本主義的弊病進行了深刻的揭露和猛烈的抨擊
B、揭示了資本主義滅亡、社會主義勝利的客觀規(guī)律
C、對未來社會做出了天才的設想
D、找到了變革社會的革命力量
16.二戰(zhàn)以來,從事國際經濟協(xié)調、維護國際經濟秩序的國際性協(xié)調組織主要有( )。
A、國際貨幣基金組織
B、世界銀行
C、世界貿易組織
D、聯(lián)合國
17.作為社會歷史發(fā)展過程中基礎的物質生產存在著雙重關系,體現(xiàn)為( )。
A、生產力中的人與自然的關系
B、生產關系中的人與人的關系
C、社會實踐中的人與人的關系
D、物質生產中的人與自然的關系
18.以下關于經濟體制的理解,正確的有( )。
A、經濟體制是生產關系的具體實現(xiàn)形式
B、與經濟基礎相比較,經濟體制與生產力的關系更為直接、更為具體
C、在實踐中,經濟體制總是與社會的基本經濟制度結合在一起
D、經濟體制的選擇是否恰當,對生產力發(fā)展起到根本的決定性作用。
19.物質對意識的決定作用表現(xiàn)在( )。
A、意識是自然界長期發(fā)展的產物
B、意識是社會歷史發(fā)展的產物
C、意識是人腦的機能和屬性
D、意識是客觀世界的主觀映像
20.“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蘊含的哲學原理有( )。
A、量變是質變的必要準備
B、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
C、質變決定量變
D、量變和質變相互滲透
三、判斷題(共5題,10分)
1.反映和創(chuàng)造是人類認識的兩種不同的本質。( )
A、對
B、錯
2.階級斗爭是社會基本矛盾在階級社會中的表現(xiàn),是階級社會發(fā)展的根本動力。( )
A、對
B、錯
3.私有制商品經濟條件下商品世界的拜物教性質的產生具有必然性。( )
A、對
B、錯
4.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矛盾運動規(guī)律的原理在人類思想史上徹底否定了以“道德說教”作為評判歷史功過是非的思想體系。( )
A、對
B、錯
5.和諧意味著矛盾雙方的絕對同一。( )
A、對
B、錯
東財《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B》綜合作業(yè)
共40道題 總分:100分
一、單選題(共15題,30分)
1.理解人類社會發(fā)展的鑰匙是( )。
A、階級斗爭史
B、科技發(fā)展史
C、思想發(fā)展史
D、勞動發(fā)展史
2.形成商品價值量的勞動,是以( )為尺度。
A、簡單勞動
B、復雜勞動
C、個人勞動
D、社會勞動
3.唯心主義認識論和唯物主義認識論的爭論焦點在于( )。
A、是否堅持辯證法
B、是否堅持實踐觀點
C、是否堅持反映論立場
D、是否堅持能動的反映
4.2005年英國廣播公司評選“最偉大的哲學家”是( )。
A、休謨
B、康德
C、柏拉圖
D、馬克思
5.毛澤東同志指出的“馬克思主義的最本質的東西,馬克思主義的活的靈魂”是( )。
A、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B、實事求是的方法
C、“兩點論”和“重點論”相結合
D、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6.決定實踐能夠作為檢驗真理的標準的特點是( )。
A、社會歷史性
B、自覺能動性
C、直接現(xiàn)實性
D、合規(guī)律性
7.在以私有制為基礎的商品經濟中,商品生產者的勞動具有兩重性,其決定因素是( )。
A、社會分工和生產資料私有制
B、使用價值和價值
C、具體勞動和抽象勞動
D、生產過程和價值增殖過程
8.商品的價值量與生產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成( )比,與勞動生產率成( )比。
A、正,正
B、正,反
C、反,反
D、反,正
9.空想社會主義的開山之作是( )。
A、《太陽城》
B、《烏托邦》
C、《自然法典》
D、《論法制和法律的原則》
10.壟斷利潤主要是通過壟斷組織制定的( )來實現(xiàn)的。
A、壟斷制度
B、壟斷價格
C、壟斷政策
D、壟斷資本
11.“感覺到的東西,我們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東西才更深刻的感知它?!边@句話說明了( )。
A、感性認識比理性認識重要
B、理性認識比感性認識重要
C、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的重要性
D、理性認識對感性認識的依賴性
12.人的“物的依賴性”是指( )。
A、資本主義社會以前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
B、資本主義社會之中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
C、社會主義社會之中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
D、共產主義社會之中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
13.資本的直接表現(xiàn)形態(tài)是商品生產物的要素,但其實質是一種( )。
A、生產力
B、生產關系
C、生產方式
D、所有制關系
14.馬克思主義首要的和基本的觀點是( )。
A、人民的觀點
B、實踐觀點
C、物質的觀點
D、辯證的觀點
15.馬克思主義追求的根本價值目標是( )。
A、實現(xiàn)社會單一的公有制
B、按需分配
C、實現(xiàn)每一個人的自由而全面發(fā)展
D、勞動生產率的極大提高
二、多選題(共20題,60分)
1.關于生產商品的勞動的二重性,下列說法正確的有( )。
A、具體勞動是指人的腦力和體力的消耗
B、具體勞動和抽象勞動是同一勞動的兩種規(guī)定
C、具體勞動創(chuàng)造商品的使用價值
D、抽象勞動形成商品的價值
2.經濟全球化的消極影響表現(xiàn)在( )。
A、發(fā)達國家與發(fā)展中國家之間的差距擴大
B、忽視社會進步,環(huán)境惡化
C、國家內部和國際社會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治理危機
D、爆發(fā)全球性經濟危機的風險不斷增大
3.正確把握科學社會主義一般原則,應該( )。
A、必須始終堅持科學社會主義一般原則
B、要善于把科學社會主義一般原則與本國實際相結合
C、在不斷總結新鮮經驗中進一步豐富和發(fā)展科學社會主義一般原則
D、必須照搬先進的模式
4.馬克思主義創(chuàng)立的直接理論來源有( )。
A、德國古典哲學
B、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
C、19世紀三大科學發(fā)現(xiàn)
D、英法兩國的空想社會主義
5.實踐的基本特征有( )。
A、直接現(xiàn)實性
B、主觀創(chuàng)造性
C、自覺能動性
D、社會歷史性
6.社會形態(tài)包括( )。
A、經濟形態(tài)
B、政治形態(tài)
C、觀念形態(tài)
D、意識形態(tài)
7.共產主義遠大理想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的關系有( )。
A、最終理想與階段性理想
B、最高綱領與最低綱領
C、全人類理想與全體中國人民理想
D、可能性與現(xiàn)實性
8.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的區(qū)別有( )。
A、感性認識是認識的低級階段,理性認識是認識的高級階段
B、感性認識依賴于感覺器官,理性認識借助抽象思維
C、感性認識是“生動的直觀”;理性認識是“抽象的思維”
D、感性認識是錯誤的,理性認識是正確的
9.馬克思主義的三個基本組成有( )。
A、馬克思主義哲學
B、馬克思主義政治學
C、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
D、科學社會主義
10.“時勢造英雄”和“英雄造時勢”的關系包括( )。
A、兩種根本對立的觀點
B、兩種互相補充的觀點
C、前者是歷史唯物主義,后者是歷史唯心主義
D、前者是科學歷史觀,后者是唯心史觀
11.資本主義經濟制度作為一種剝削制度,它的基礎有( )。
A、資本主義私有制
B、資本主義經濟危機
C、雇傭勞動
D、社會化大生產
12.下列觀點體現(xiàn)矛盾觀的有( )。
A、物生有兩,相反相成
B、和實生物,同則不繼
C、一分為二,合二為一
D、和而不同,執(zhí)兩用中
13.下列做法符合唯物辯證法條件論的有( )。
A、揠苗助長
B、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C、事在人為
D、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14.屬于唯物主義認識論的有( )。
A、亞里士多德的蠟塊說
B、柏拉圖的“認識即回憶”
C、洛克的白板說
D、康德的先天綜合判斷
15.空想社會主義的歷史功績有( )。
A、對資本主義的弊病進行了深刻的揭露和猛烈的抨擊
B、揭示了資本主義滅亡、社會主義勝利的客觀規(guī)律
C、對未來社會做出了天才的設想
D、找到了變革社會的革命力量
16.二戰(zhàn)以來,從事國際經濟協(xié)調、維護國際經濟秩序的國際性協(xié)調組織主要有( )。
A、國際貨幣基金組織
B、世界銀行
C、世界貿易組織
D、聯(lián)合國
17.作為社會歷史發(fā)展過程中基礎的物質生產存在著雙重關系,體現(xiàn)為( )。
A、生產力中的人與自然的關系
B、生產關系中的人與人的關系
C、社會實踐中的人與人的關系
D、物質生產中的人與自然的關系
18.以下關于經濟體制的理解,正確的有( )。
A、經濟體制是生產關系的具體實現(xiàn)形式
B、與經濟基礎相比較,經濟體制與生產力的關系更為直接、更為具體
C、在實踐中,經濟體制總是與社會的基本經濟制度結合在一起
D、經濟體制的選擇是否恰當,對生產力發(fā)展起到根本的決定性作用。
19.物質對意識的決定作用表現(xiàn)在( )。
A、意識是自然界長期發(fā)展的產物
B、意識是社會歷史發(fā)展的產物
C、意識是人腦的機能和屬性
D、意識是客觀世界的主觀映像
20.“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蘊含的哲學原理有( )。
A、量變是質變的必要準備
B、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
C、質變決定量變
D、量變和質變相互滲透
三、判斷題(共5題,10分)
1.反映和創(chuàng)造是人類認識的兩種不同的本質。( )
A、對
B、錯
2.階級斗爭是社會基本矛盾在階級社會中的表現(xiàn),是階級社會發(fā)展的根本動力。( )
A、對
B、錯
3.私有制商品經濟條件下商品世界的拜物教性質的產生具有必然性。( )
A、對
B、錯
4.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矛盾運動規(guī)律的原理在人類思想史上徹底否定了以“道德說教”作為評判歷史功過是非的思想體系。( )
A、對
B、錯
5.和諧意味著矛盾雙方的絕對同一。( )
A、對
B、錯
奧鵬,國開,廣開,電大在線,各省平臺,新疆一體化等平臺學習
詳情請咨詢QQ : 3230981406或微信:aopopenfd777

